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4月30日訊 臺灣主張“非核”的人士聲稱廢核之後電仍一定夠,“停電”只是擁核人士的恐嚇,臺灣《聯合報》30日社論指出:這樣的說詞,在非核機率未明顯勝出之際,可以不必舉證、不負責任,但非核主張成了氣候,有可能實現之際,就再不能信口雌黃,隨便說說。所有用島內電戶都得正視供電穩定度降低、無預警停電機率增加的事實,否則到時要電沒電,恐還有“要命”的危機。
  臺灣過去的供電穩定度全球名列前茅,幾乎達99%,原因是台當局發展經濟、追求成長的能源“以需定供”政策,有多少需求,就要求屬公營事業的臺電來配合。但從20年前開始推動電業自由化、開放民營電廠設置,之後因環保意識、地球暖化危機,非核、拒絕燃煤、只要燃氣電廠,造成電力系統一步步地劣化,逐漸步入險境。
  供電穩定涵蓋三個層面,其一、供電量是否足夠?牽涉到總裝置容量、備轉容量率;二、可靠度、調度能力;三、供電質量,電壓穩定與否。如果供電穩定度降低,影響所及絕不只是臺灣經濟高度仰賴的重化產業、能源密集產業,甚且維繫社會運作的資通、維生、防災、醫療等系統都將受到波及。
  臺灣電力系統眼前最大危機是電力系統劣化,嚴重基載不足,且日趨惡化的走勢,在非核、拒絕燃煤電廠後,更將陷於難以穩定運轉局面;而且不止供電量有問題,供電質量也將面臨挑戰。
  以臺灣獨立電網的不利環境,要維持供電穩定,包括核能、燃煤、燃氣、燃油、汽電共生的基載電力,裝置容量至少要達到60%才能支撐系統運作,尤其是燃料成本低、發電量超過裝置容量占比的核能及燃煤機組,更是電力系統的骨幹;剔除核能、燃煤機組,改以高單價的燃氣電廠取代,系統將是“發一度、賠一度”;而需時至少10年的燃氣電廠和接收站建置,根本補不上立即非核、棄煤的電力缺口。
  對照遭福島核災重擊的日本,高漲的反核氣氛造成“零核”局面,但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內閣會議做成推動安全核電廠再運轉政策,理由是“核能發電是重要的基載電源”;3年2200億美元的燃氣支出和連帶的貿易逆差,日本撐不下去。臺灣想要立即非核,難道“日本不能、臺灣能”?
  即使以臺灣目前核能、燃煤仍是供電主力的電力結構,應付臺灣北部43%的高用電比率、電廠卻多在中南部的局面,維持得已很辛苦,萬一輸配電系統有閃失,迴路上一個鐵塔遭天災損壞,無預警斷電幾乎是必然;非核之後,若林口、協和、深澳、大潭等新增機組因為環評及地方阻力致進度不如預期,局面一定更糟。
  不計算成本,理論上燃氣機組是可以補上電力缺口,但問題是國際天然氣市場高度緊繃,臺灣的需求又快速攀升,而且以目前對卡達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三國超過8成的採購結構,供氣國政治不安定一直是隱憂,買不到氣的危機不斷升高;至於寄望美國頁岩氣補上,須等該國出口政策放寬,港口液化設備建置,甚至還要等巴拿馬運河拓寬竣工,短期內豈可能實現?
  電力結構劣化一定會影響調度,缺電之外,電壓不穩定也是問題,尤其出口主力的高科技業者對電壓穩定的要求極高,如果電壓不穩,對設備、產能都有很大的影響。過去臺灣能吸引高科技業來投資,很重要的誘因是供電質量高。
  系統劣化後不止缺電機率大增,維生系統的其他因子也同遭衝擊。以飲用水為例,從原水、凈水、加壓給水到水龍頭上水,“一度水、一度電”簡單說明飲用水的生產成本;不止上水,缺電後下水處理也受影響,揚水、沉泥、排水……,每個過程都需要動力。
  資通系統受到衝擊,必將影響日常生活,例如帶著提款卡出門櫃員機卻不吐鈔,便利商店的物流、金流當機,暫時不能當你的好鄰居;機場電子機票讀不出來,不能報到登機……。生活層面的影響還只是不方便,另些影響才真“要命”,例如醫院重症病患的氧氣供應因停電而中斷,手術做到一半突然斷電;又如防災監測系統敏銳的儀器因供電不穩而失準,影響都極難估計。
  “公投”也好,封存也罷,茲事體大,不能不認真思考,做成決定就得承擔!
  責任編輯:劉強  (原標題:廢核之後臺灣供電不穩恐成事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26hsfs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